(Interview by Wanjun WU), China’s Money Weekly, Nanfang Media Group, December 2012)
作者: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事务、外交与重大策略中心高级研究员 Danny Quah(柯成兴),发表于2013年1月4日上09:59
世界的经济中心在过去十年向东迁移了,然而世界的政治中心仍然是泛大西洋,仍然是华盛顿DC加欧盟。未来10-20年,当世界的经济中心横跨地球10个时区,世界的政治中心却还在那里,就会产生问题。
世界政治领导大国,甚至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在世界舞台上出现暴力的权力争夺,这会造成灾难。解决这个经济政治中心错位的答案,只能是中国和东盟等国家要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政治事务,以分享更多的权力。
尤其是中国,它有能力去成为世界领导国家之一。世界期待中国在金融、经济、创新方面承担更多的领导责任,包括现在身陷泥淖的欧洲,以及正在应付国内问题的美国。中国一直都强调要和平崛起,却有点“担心”承担更多的领导责任,担心过分“挑战”现有秩序从而造成局势紧张。
作为大国站上世界舞台,中国确实会在国际范围内营造张力,但我指的不是那种要开打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张力,而是一种有创造性的张力。中国也在面临自己内部的问题,但它能够承担这样的成本,这也符合中国和平崛起的信念。
西方的贸易赤字被夸大 美欧消费者获得巨大好处
面对出口导向的东方经济崛起,有些西方国家比如美国和欧盟,因为自身贸易赤字而针对中国或其他东方国家的惩罚性行为无益于己,对世界也不利。
老实说,西方对东方的贸易赤字被夸大了。比如从中国运到西方的成品货物中,其实有60%的价值都是产自于西方,只有4%的价值是真正的贸易赤字。另外,美国和欧盟的消费者从东亚这些廉价的货物中得到了巨大的好处。
西方的消费能力一直存在,中国货物提价只会让西方消费者转而去消费从其他国家进口的产品。这会造成两个后果,一方面西方消费者可能面临更高的价格,另一方面美国和欧盟会发现改变的只是其他国家的进口份额——美国对中国贸易赤字,可是美国也对世界其他100多个国家贸易赤字——对改变全球的贸易失衡完全没有帮助。
IMF的一个估算模型认为,针对贸易赤字的惩罚性措施,如果在很短时间里面迅速实施,首先的影响就是造成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却对美国和欧盟的产能提升没有任何帮助。政策制定者有个观点,认为如果在短期内关税和人民币大幅升值,伤害了中国这个全球最成功的“就业制造者”、全球最成功的“脱贫机器”,美国经济就会下行,甚至对全球经济造成负面效果。
但是换个角度看,上述措施和压力,如果将其“解压”到一段较长的时间,那么中国经济将从中获益并得到平衡。到底这些惩罚性措施,能不能让就业重新回到美国?也许不会,至少
IMF的模型没有算出来。
让中国继续增长,会慢慢看到它有更多金融、经济上的改革空间;让中国继续增长,中国的消费者也会有更多的安全感,从而促进他们的消费——在北京、上海、天津等城市,消费增长已经远大于收入增长了。
我们要看到,中国其实还有2亿人口的生活标准,少于每天一美元。2亿人,相当于美国一半的人口,欧盟一半的人口,非洲大陆的1/5的人口。美国惩罚一个有两亿贫困人口的国家,认为它国内消费不够,这明显是错误的。只有让中国继续增长,让中国居民收入增长,才能提高消费比例。也只有让新兴市场国家的内需提升上新阶段,才能平衡全球贸易失衡。
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发展路径在过去是相当成功的。很多人认为,这些国家已经过于依赖这种出口导向来寻求增长。其实上,随着这些国家的居民收入增加,国内消费也会自动增加,内需的比重会逐渐加大。而且,这种内部需求不仅其本国内部需求,还包括东亚圈内、同质国家间的内部需求。
比如中国的产品,也高度符合越南的需求,中国和越南也大量需要东盟的产品。我认为,现在的亚洲新兴市场正逐渐发展成贸易集团,这些贸易集团提供了比以往更大的市场,十倍于以前西方通过自由贸易产生的交易量。总的来说,东亚发展中国家目前是按照一种可持续的发展经济规律在发展——收入上升,然后在此基础上寻求经济模式优化。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也会产生新的比较优势,比如从以前的廉价劳工转换到良好的技工。这更多是一种劳动力与资本结合、劳动力与科技结合的结果。另外,科技也会是一个重要的机遇。今天的中国,在新能源产业、绿色技术、太阳能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发展,也很好地掌握着某些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
过去10年-15年,中国在上述技术领域已然走到前列。另一方面,技术领先的国家比如美国,已经不像以往那样对新能源感兴趣了,因为美国在过去几年突破了技术瓶颈,能够大量探明和开采本国以前没有利用好的化石能源。对美国来说,化石能源更多是一个(能源安全方面的)政治问题,而非关乎气候变化的环保问题。相较环保,发展和增长才是美国的优先事项。美国现在探明本国充足的能源储备,绿色议程(green agenda)的重要性大幅度降低,也为诸如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国家在新能源上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势头很好 资本市场却背离了
大家都在讨论,中国的投资率现在太高了,投资金额占GDP的50%,没有一个国家能够从这么高的投资率里面发展出可持续的经济。这些人提到的比率虽然正确,但是我认为更加能说明情况的不是投资GDP比,而是投资和人均GDP的比例。如果用这种算法的话,其实中国只是美国的1/5,比日本还要低,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有很多人喜欢把中国的投资率或者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跟以前的日本比,认为中国会跟随以前的日本步入滞胀。但应该要看到两者情况完全不同,日本很大的压力来自于对日元对西方货币调整,而且当时日本已经是第一流国家,它的人均GDP可以跟其他G7国家相提并论。其他经济体比如新加坡、中国台湾,从它们的人均GDP还是美国1/5时开始,到它们的人均GDP翻番,一直维持了20年的高速增长。所以中国还是可以继续翻番它的人均GDP,在接下来的20年维持高速增长。现在中国还有两亿人是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你跟任何一个有这么多贫困人口的国家说——“你已经没有什么增长空间了”,这无疑很荒谬。
我认为中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势头是很好的,然而不幸的是,中国的资本市场背离了实体经济的发展势头。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应该更紧密联系。我还不是很肯定正确的措施是什么,很多人都会认为正确的做法就是促进金融市场自由化,但我们也看到了极端的自由资本市场所带来的危害,我们已经从西方国家学到教训了。每个投资人都采取了理性的措施,却导致了2008年金融市场崩溃,以及24万亿资本市值蒸发。怎样寻找严密资本管制和高度自由资本市场之间的平衡,怎样寻找一个合适模式,这是中国需要做的,也是世界其他国家需要做的。
有人提到,中国资本市场痼疾限制了人们的创富途径。中国现在固然是内需不足够,但我认为像西方国家那样过度自由化,在过长时间内持续让消费增长大于收入增长,也是错误的。通过金融市场自由化,让人们借道资本市场创富,从而提高他们的收入并促进消费,这是理想状态。中国需要慎重地制定相关规则,以免重蹈其他国家的覆辙。我过去一直关注胡锦涛、温家宝的讲话,近期很关注习近平、李克强的态度,我觉得中国领导层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历史浏览数1459 次,今日浏览3 次
0 Comments.